魏晋“侍臣”与汉魏之际的内朝革新徐 冲【摘 要】魏晋“侍臣”具有“亲尊合一”的特殊定位。其理想人选限定于具备儒学修养与知识储备的士人精英,通过发挥在皇帝侧近“顾问应对”的核心功能,确保皇帝在空间上为儒学意识形态包围与浸透。“侍臣”之制有别于两汉传统,滥觞自汉献帝即位至出关中东归的六年间(189-195)士人精英推动的内朝革新。不见于汉代史料的“侍臣”之称,很可能创制于这一过程,并为《献帝起居注》等作品书写和传播。许都汉廷和曹氏魏国分别以侍中尚书和散骑之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这一制度革新成果,并为其后的魏晋王权所继承。所谓“波纹式循环发生”的经典模式,对此不能进行有效解释。【关 键 词】侍臣;内朝;汉献帝;《献帝起居注》;“波纹式循环发生”【作者简介】徐冲,男,山东东营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上海200433)。【原文出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59~69
北魏《鄯乾墓志》 《鄯月光砖志》
与西域鄯善国吴正浩 周伟洲 【摘 要】鄯善国为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在西汉时期为西域设置的“西域都护”所统属,是丝绸之
路西域南道重要的门户之一。东汉至魏晋十六国时期,鄯善等国基本沿袭了西汉以来为内地王朝所统属及其
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洎至公元 5 ~ 6 世纪,在《魏书》《北史》等史书中也有关于北魏部善国的相关记载。本文主要以洛阳出土的《鄯乾墓志》《鄯月光砖志》为主,进一步探讨了北魏时期鄯善及车师前部等国的历史,
补充史书记载的不足。 【关 键 词】《鄯乾墓志》;《鄯月光砖志》;北魏;西域;鄯善 【作者简介】吴正浩,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博士后;周伟洲,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原文出处】《西域研究》(乌鲁木齐),2023. 2. 38 ~ 45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陕西汉唐中亚胡族遗迹调查、整理与研究” (项目编号:21YJA850003)阶段性成果。
迁都就嵩:寇谦之对嵩岳之经营与孝文帝迁都考略姜望来【摘 要】北魏寇谦之神圣化嵩岳并以之为拓跋皇权服务,将中岳为地中之儒家传统观念与晋宋时代已经出现的“中国阳气纯正”道教观念,创造性地加以结合,以“三阳地”代称嵩岳,竭力将嵩岳地位予以凸显和特殊化,于是嵩岳成为能为北魏皇权扩张提供支撑之圣地。尽管后来嵩岳道教衰落,但主要由寇谦之奠定的嵩岳对于拓跋皇权之特殊性与重要性却未动摇,并在孝文帝时代“迁都就嵩”之理念与实践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与影响。【关 键 词】寇谦之;北魏孝文帝;嵩岳;迁都【作者简介】姜望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副教授。【原文出处】《世界宗教研究》(京),2023.6.32~39
“层累造成”的高欢家族世系——以高氏家族墓志所见“饰官”与“改名”为中心邹芳望【摘 要】高欢家族并非出自渤海高氏,其与渤海高氏谱系的结合,肇端于高欢脱离尔朱氏控制,东向河北地区,与冀州渤海土著强宗高昂高乾兄弟合作之时。在他们编排的谱系中,高欢一族并未收于共同主导了这次宗族结合的高昂曾祖高展名下,而是排定在高展弟高泰之后,高欢曾祖高湖也就与北魏名臣高允的父亲高韬成了亲兄弟。但当时只是初步排定,之后在北魏末、东魏和北齐的各个时期,高欢家族对其先世的谱系信息的各个方面不断进行调整、修饰、完善,通过出土文献中所见高欢家族各阶段的碑刻墓志材料,可见其斧凿之迹。最终这一谱系定格在北齐史臣魏收的《魏书》之中,并在唐代高欢家族后裔高士廉一支的谱牒中得到继承。【关 键 词】高欢;渤海高氏;世系塑造;中古士族;谱牒【作者简介】邹芳望(1991-),男,贵州遵义人,敦煌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古士族文化、石刻文献研究(甘肃兰州730020)。【原文出处】《敦煌学辑刊》(兰州),2023.2.193~204
【基金项目】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优秀研究生创新项目“中古士族的交游仕进与家学门风”(21lzujbkyxs016);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敦煌河西碑铭与河西史研究”(21VJXT002)。
唐代节度使领州府体制研究丁 俊【摘 要】高宗武后时期,中央对边军物资调配实行就近供给,近边州府税收常被留州以供军需。开元后期节度使领州府体制形成后,各道节度使辖内州府所有税收由支度使(一般由节度使兼任)统一管理,可留州或本道用于军费等支出。开天之际出现的“当道自供”模式,虽未摆脱唐前期中央“统收统支”财政管理框架,但已显露向唐后期“财税三分”体制过渡迹象,为两税法下中央政府与地方藩镇间赋税分割提供制度先例。【关 键 词】唐代;节度使;统收统支;财税三分;财政体系【作者简介】丁俊,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太原 030031)。【原文出处】《历史研究》(京),2023.3.26~4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玄宗时期新疆地区的民族交融互动研究”(21VXJ005)阶段性成果。
石刻碑志所见唐与新罗关系研究的现状及问题拜根兴【摘 要】众所周知,唐朝与朝鲜半岛所在新罗关系的研究,现存文献史料有限,对相关具体问题的探讨因此受到限制。搜罗挖掘石刻碑志史料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此前曾对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现存石刻碑志做过探讨,现则专论国内所见碑铭、墓志、摩崖、石窟石刻,以及蕃臣石像等铭文。考察近三百年间唐与新罗关系研究现状及涉及问题,阐明石刻碑志可佐证现存文献的记载;提供崭新的人物品样,使得一千余年前的某些重大事件鲜活起来;为某些问题的解决提供确实的证据;提出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期待新的石刻碑志等史料不断出现,使得唐与新罗关系的研究更加深入。【关 键 词】唐朝;新罗;石刻碑志;研究现状;史料价值【作者简介】拜根兴,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隋唐中外关系史研究(陕西 西安 710119)。【原文出处】《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太原),2023.4.2~12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研究重大项目“亚州文明互鉴与唐代开放包容”(1301032397)。
敦煌壁画中的蜀葵:从药用到礼佛岳亚斌 张田芳【摘 要】蜀葵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花卉之一,唐初始见于敦煌及周边石窟壁画,晚唐以后频繁地出现于敦煌莫高窟和吐鲁番地区的石窟壁画中。多见于菩萨、药师佛以及供养人的手中或盘中。表现手法各有千秋,或工或略,或写实或写意,取决于画工的审美意趣及对绘画技法的掌握程度。蜀葵入于石窟,不惟其花本身之高大、笔直、花色娇艳,更重要的因素在于蜀葵本身的药用功能。尤其是永徽四年,蜀葵用于治疗早期天花,疗效甚好,故而被赋予复生与禳灾之意蕴。同时,密教文献中也多次提到建坛城时用蜀葵擦拭,尽显其药用功能。因此蜀葵由药用而成为礼佛的供品,是石窟壁画的一种稀见现象,应引起关注。【关 键 词】蜀葵;敦煌壁画;礼佛【作者简介】岳亚斌(1982-),男,甘肃省通渭县人,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画、美术史论、石窟艺术研究(甘肃兰州730070);张田芳(1982-),女,甘肃省武山县人,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敦煌学、西北民族史研究(甘肃 兰州 730030)。【原文出处】《敦煌研究》(兰州),2023.2.1~10
【基金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敦煌壁画里的色彩美学研究”(2021YB053);西北师范大学重大科研项目“‘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中外工艺美术交流研究”(NWNU-SKZD2021-05)。
敦煌学草创时期刊布的敦煌文献资料价值试论——以《贞松堂藏西陲秘籍丛残》为例周思敏 张涌泉【摘 要】在敦煌学发展初期,以罗振玉为代表的一批学人曾经辑录、影印、摹写、出版了大量的敦煌文献资料,但这些资料在今日的敦煌学术研究中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与挖掘,《贞松堂藏西陲秘籍丛残》便是其中的典型。罗振玉曾将自己收藏的敦煌残卷辑入《丛残》,这些残卷在罗氏逝世后分批散出,其中的一大部分后来陆续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等地。《丛残》中影印的写卷旧图不仅可以校正上述馆藏地最新公开的图版、叙录中存在的疏失,而且为辨明写卷原貌、窥探残卷流散情况提供了珍贵的样本与独特的视角。同时,《丛残》等早期图版资料囿于客观的技术局限与主观的陈旧观念,存在边缘失真、摹写、保留单面等问题,提醒我们应综合利用同一写卷在不同时期的新旧图版,加强对早期文献资料的参考借鉴与吸收利用。【关 键 词】敦煌学草创时期;《贞松堂藏西陲秘籍丛残》;罗振玉;敦煌写卷;残卷流散【作者简介】周思敏,女,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敦煌写本研究;张涌泉,男,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教授,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敦煌学研究(浙江杭州310058)。【原文出处】《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杭州),2023.5.5~1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20VJXT012)。